从“NO”到“YES”
美国时间9月3日上午11点、中国时间凌晨3点,Chrome测试版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上线,谷歌全球产品管理副总裁Sundar连续接受20场电话采访,电话来自于全球20个不同的城市,每个采访时间为1小时。这样的发布规模,在谷歌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可见这个产品对于谷歌的重要性。这么重要的一个产品,外界早就猜测谷歌会做,而CEO埃里克·施密特一直说“NO”。
在2001年施密特刚刚加入谷歌的时候,谷歌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意识到浏览器的必要性,向施密特提出这个想法,施密特坚决地否定了这个战略,因为他认为时机还非常不成熟,“我不相信公司那时已具备足以经受住一场浏览器战争的实力。我们的战略目标应该在‘雷达探测不到的地方’,这一点非常重要。”
2004年,谷歌挖来浏览器的专家,传闻再次蔓延开来。施密特再次公开否认,因为他知道时机还未到。事实上是谷歌内部已经有工程师开始做前期的尝试。
2006年6月,施密特对外界仍表示谷歌没有必要开发自己的浏览器,“因为绝大多数用户对IE以及火狐(Firefox)、苹果的Safari以及Opera等浏览器比较满意。我们不会为了好玩而开发自己的浏览器”。那个时候,在谷歌内部已经正式组成小组,施密特说“YES”,可以着手研发这个秘密武器。施密特对这个产品提出了三个“必须”:必须开发出与IE和火狐有着很大不同的东西;谷歌的浏览器速度必须更快;同时必须是开放源代码。
那个时候,施密特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抓住浏览器这道“门”,把用户更多地吸引到这道门来,而不是微软IE那道门。但出于商业战略考虑,他对外一直说“NO”。
谷歌做什么产品,都会很快地被外界发现,但Chrome的保密做得确实不错,施密特的不断否认,使外界一直停留在偶尔的猜测而没有深入探讨谷歌的这个新战略。“两个原因我们必须要保密:一是如果提前泄露,担心竞争对手会在商业上暗中阻挠;二是担心会加速竞争对手的产品更新和升级,特别是微软的IE的发布。”谷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以前曾有产品被提前曝光后,使得竞争对手有机可乘。
谷歌与微软的战线越拉越长,从搜索到网络广告、办公软件、手机操作系统。除了搜索以外,谷歌后来推出的基于互联网的免费产品,都难以对微软形成致命打击。Chrome则被谷歌寄予厚望,“对于未来的技术趋势,大家都看得比较清楚,这个时候就是速度的比拼。我们天天研究IE8的弱点,然后照着它的弱点去打。它复杂,我们就把界面做得超级简单;它慢,我们就拼命提高速度;它不开源,我们就一定要开源。”谷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与微软的这场战争中,谷歌的优势就是没有历史包袱。
谷歌又一次与微软短兵相接。
- 第1页:中文版“难产”
- 第2页:从“NO”到“YES”
超稳定的双2.5G口高端路由性价比之王 中
解决家庭WiFi难题的救星 中兴巡天路由图
焕新出发 锐捷网络战略全面升级
锐捷+腾讯“威胁情报”战略合作发布会
2022年中小企业精选产品/方案评选
2021年华为全场景智慧生活新品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