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设备
    作者:白宁

    互联网20年:从固网到移动 从拨号到光纤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暂无评论

        将时间回拨到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通信的需求开始萌发,这也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数据包交换等研究相继出现;而到了60年代,处于冷战时期的战略需求,ARPAnet(阿帕网)问世(ARPAnet带来了互联网技术革新),并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中心;进入70年代,1973年ARPAnet扩展成互联网,第一批接入的有英国和挪威计算机;1974年ARPA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TCP/IP协议,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

        全球的互联网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那么我国的互联网又是从何开始的呢?对此,业界较为认可的时间点是1994年4月,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信道开通(共2条,一条在北京,一条在上海),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并已走过20年!

        然而在90年代中期,虽然64K Internet信道已经开通,但“上网”仍是象牙塔中奢侈品,国内能与其接触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还好,随着互联网接入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终于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用户家中的宽带、接入方式、接入设备、接入终端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带宽由最初的14.4Kbps发展到目前的100Mbps甚至1Gbps带宽;接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电话拨号方式,发展成现在多样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终端也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便捷化!

    互联网20年:从固网到移动 从拨号到光纤

        那么你是从何时开始接触互联网的呢?你还记得那时的上网设备是什么样子吗?你那时主流的网络接入技术(Internet接入技术)又是什么?今天,就随我们一起来回味历史,来回顾哪些令人激动的瞬间。

        电话拨号上网 你还记得那只56K“猫”吗?

        对与国内的绝大多数网民来说,最早接触互联网就是通过电话线和56K“猫”(Modem,调制解调器)来实现的,即电话拨号上网——通过普通电话线音频波段进行数据通信,而其中“猫”的作用就是将数字信号调制到模拟载波信号上进行传输,并解调收到的模拟信号以得到数字信息。电话拨号上网属于典型的常见民用窄频接入,接入带宽从9600bps到56Kbps(V.92标准),期间还包括14.4K、28.8K、33.6K等等,相信亲身体验过的网民朋友并不多。

    互联网20年:从固网到移动 从拨号到光纤
    内置56K调制解调器(图片来源:www.ebay.com.hk)

        网民们最早接触到的56K“猫”通常就是这种“内置”版本,接口类型包括PCI、ISA和笔记本专用的PCMCIA等等,优点在于无需外接电源,较稳定,而缺点则是需要拆开机箱安装,比较麻烦;与此同时,市场中还出现了外置的56K“猫”,以及USB“猫”,它们的应用效果与内置“猫”相比并无差别,只不过安装起来较为方便。

        56K“猫”所使用的是非对称性技术,理论上讲,上传速率可达48Kbps,下载速率则可达56Kbps,当然这仅仅是理论极值,因为在实际上网中,其速度通常仅有5KB/s左右,然而就是这样的“窄带”,却足以满足当时网民们收发邮件,浏览新闻,甚至是进行软件下载(还记得网络蚂蚁这款软件吗?)的需求。当然,电话拨号上网也有弊端,而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在上网时,电话就无法使用了。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本文导航

    关注排行榜

    路由器交换机无线路由无线AP

    文章推荐

    互动沙龙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
    专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