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在移动通信领域,为了标准普及与推广,是需要用一家国际化标准组织进行协调的,而3GPP正是目前最大且最具话语权的。这与其制定蜂窝技术标准时间已经超过18年,至今已产生12个版本(Release)的标准,最终能够实现商业产品化的技术规范超过1200个等等密不可分。
现在3GPP的成员公司现在已超过550家,而且这个数字在不断增长,而来自其成员公司的技术提案已达数十万项。因此,作为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的“大佬”,3GPP的影响力已从2G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4G时代。所以,5G到来之前,又岂能避过“大佬”的指导呢?
引出爆点的Polar短码方案是啥?
要了解这个问题,先要知道3GPP为5G划分的3大场景:即在移动宽带增强(eMBB)、大规模物联网(mMTC)、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三类场景下满足5G业务承载的需求。
而在3GPP 5G标准化进程中,对于5G标准移动宽带增强场景编码方案的争夺,则被看做一个重要的风向标。谁抢占到的技术标准越多,谁在后续技术演进、设备更迭上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
所以针对移动通信系统核心标准之一的编码技术争夺战中,目前的三大阵营便纷纷开打。这其中包括了主推LDPC编码方案,以高通为首的“美国阵营”,主推Turbo编码技术的“欧洲阵营”,以及主推Polar编码方案以华为为首的“中国阵营”。
据爆料,在2016年10月14日的3GPP RAN1会议上,在上述3大编码候选技术展开第一轮较量之时,“LDPC在高通的带领下直接叫板由华为领先的Polar集团。此时,欧洲巨头——爱立信在LDPC和Turbo之间举棋不定,中国大唐电信也在Turbo和Polar之间纠结。”最终,在投票结束后,LDPC、Polar、Turbo分别获得25票、23票、5票支持,“欧洲阵营”支持的Turbo彻底失势,而LDPC最终被3GPP确定为中长码编码方案。
而在随后的3GPP RAN1 87次会议上,“中国阵营”联合超过50人的队伍“杀”入会场,原本支持Turbo的爱立信和大唐电信也开始“选边”了,爱立信选择了LDPC,大唐电信理所当然地选择了Polar。最终经过三天激烈的争论,在短码方案争夺中,Polar码技术成功晋级控制信令编码方案。
由此不难看出,在5G标准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战里,标准大战背后实际是一场巨额专利费的抢夺。而虽然关于eMBB控制信道标准的争吵刚刚平息,未来在mMTC、uRLLC等其他场景以及对于5G新空口技术标准的争夺仍将继续上演争夺大戏。更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5G标准投票事件 仅撕开利益争夺战一角//net.zol.com.cn/688/688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