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ZOL首页 > 网络设备 > 专题 > 事件报道 > Donald Ferguson和李志霄:答记者问

Donald Ferguson和李志霄:答记者问


CNET中国·ZOL 作者:中关村在线 余泳 【原创】 2007年12月14日 10:24 评论

    2007年12月12日,以“互联协作·整合创新”为主题的微软中国SOA(面向服务架构) 高峰会今日在北京隆重举行。1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IT管理者和决策者齐聚此次峰会,与微软顶级技术专家一起探讨在企业技术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成果,并分享改变未来十年的IT科技趋势。微软院士、CTO 办公室成员Donald Ferguson 博士也专程来华,首次向中国的IT界人士分享并深入阐释微软的“S+S”(软件 + 服务)战略。在会后,两位微软的博士出席了媒体沟通会。下面是现场的问题。

    记者:我有几个问题请教,第一个微软推出S+S模式意味着什么战略走向,对用户来说对获取以往微软产品有何本质的不同。刚才的会上两位博士都介绍到了实现这个模式通过ESB或者ISB,前者实际上IBM也推广了这样一个模式,我们想了解微软与他们相比有什么样本质的区别?

    Donald Ferguson:这是我听到最长的一个问题,也可能是最好的一个问题,我已经跟我的家人一周没谈过这么多话了。就我们微软提出来的S+S这样一个战略,实际上有很多方面,比如说其中一些是面向消费者的,比如说Office Live和Xbox live,其他的公司也在做相同的事情,他们所作的事情是提供一些打包的服务。作为我们的S+S战略来讲,一种是针对用户、一种是套装软件通过网上提供,另外包括企业内部IT功能变成服务,这讲的是Service有三种。但是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提供应用或者是进行用户编程的平台,如果说我们要进行应用或者是编程的话实际上需要.net和J2ee其它的平台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我们这个软件加服务的战略是第一次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在一些领域是有很好的应用,就这样的话,这样一个团队的人都可以通过开发的一些应用服务平台,比如说共同来去开发应用,部署应用,开发自己SOA方面的应用,同时还可以提供非常简单的界面,通过因特网的服务总线,这样可以使人们有更好的合作,在业内是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我强调微软是首家符合的平台,真正的提供软件加服务的策略。

    李志霄:同样的用户体验,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防火墙内外是有一个鸿沟,但是我们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把这个鸿沟消除了。

    Donald Ferguson:关于这样的一些概念,我目前还想不出来有什么样其它的公司能够提出ISB的具体服务,可能雅虎有这个方面的尝试,但是他们在整体方面来讲,就连接性、数据的转换、身份认证所有这一块他们还没有能够做到有很好的解决方案。ISB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企业服务总线这一块,我们软件提供商有时候可能会提出一些概念,让人们有一点混淆。所以当我在我的演讲中间,我的幻灯片讲到所有企业服务总线都是横向的,这种横向里面有很多企业服务可以插入到里面去,而且中间是互相连接的,所以大家来看服务总线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是细看的话,从它的各个层面来看它实际上有很多级别。

    比如说一家公司里面从表面上来看,它好象是一个很单一的企业总线,但是看它不同的层级你会发现不同的店面的环境中间都有一个单一的总线,同时还有一个连接,把地方的各个点总线和中央的IT机构进行连接,同时公司还会有一个就公司的库存有一个管理的企业总线,同时还有一个优化的企业总线。所以当你把企业服务总线的盖子打开一看,里面实际上有很多的层级。我们采用这样的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把我们企业的各个部分的总线、各个环境还有分部的不同的总线进行整合起来,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当团队未来做SOA的话可以大大降低它的复杂程度,另外还可以降低风险。另外它从风险的角度讲,未来我们建立SOA架构的时候,可以由很小一部分公司人员参与,同时可以整合一大部分社群,这些人可以同时应用很多的软件开发的工具,比如说.Net其他的工具,在很小的范围内可以建立起很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降低风险、增加生产效能,还可以降低它的复杂性。如果说它要建立SOA的架构,他很好的一个方便的工具,比如说BizTalk ,如果企业想采用SOA架构其实比较难,企业想看到真正得到的效果,所以微软的BizTalk Wcf可以使企业逐渐的实现SOA,从而降低它的风险,这样企业更容易接受企业服务总线的概念,更容易的来实施SOA。

    李志霄:从一个核心部门做起,利用非常成熟的数据交换、非常成熟的通信平台,数据交换、通信平台,数据通过通信平台来交换,微软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工具,让你从核心部门做起,你一步一步来,千万别一口吃一个胖子,在核心部门把成绩做出来,让老板看到这个真好,然后向外扩展,从核心向外。

    Donald Ferguson:另外一点,很多人想使用ESB来做自动化,使各种流程自动化起来,但是这中间需要有一个很好的条件,需要团队能够进行很好的合作。另外通过这样一种自动化,很多时候,比如说一些比较单调的重复的工作,可以让机器自动的进行。但是当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的时候,自动程序不能处理了,可能它有一个订单过来,而且是一个很大的订单,自动程序处理不了怎么办?这个时候需要团队迅速集合在一起,比如说价格专家、会计等等,能够人工的处理这个问题,这就是微软和其他公司不同的部分,就是把人短时间集合在一起一个协作的功能,它是动态的,这样就有非常大的优势。这个是微软两个产品,一个是BizTalk 它可以使你的操作流程或者一些比较枯燥的流程更自动化,因为不是所有的都可以自动化,有一些需要,比如说这个单子比较大,或者项目比较重要,可能需要很快的把相关部门到一起,微软有一个产品叫SharePoints它能发现谁在这方面比较懂,在这方面有一个协同功能,所以这个角度,微软的解决方案是比较完整的。


Donald Ferguson和李志霄:答记者问

记者:您能不能简单比较一下.net和J2ee二者的优劣?能不能介绍一下微软的优势在哪里?

    Donald Ferguson:J2ee和.net之间,总体来讲,他们是差不多的,功能上有一个等同的,但是不同点就是.net这样的功能可能就更加广泛一些。对.Net来讲,它其实在服务器端应用开发方面,其实跟JAVA跟J2ee是等同的。但是.net应用更广泛一些,包括WPF以及互联网上的一些应用开发。

    李志霄:前台展现体验用户体验是我们的强项,这方面是全球唯一的。

    记者:我们注意到之前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是许可证的模式销售给企业,那么在这中新的战略下面这销售模式是不是会改变,那么未来Office的产品更加网络化,套装和单机的销售会降低?

    Donald Ferguson:我肯定不知道这个答案,需要我们的销售团队来想怎么实现这个问题,来实现你刚刚说的这种方式还需要和我们的客户一起来考虑将来是什么样的一种更好的方式。我认为将来的软件提供肯定是一种综合的,不会是单一的模式来提供。

    李志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各位可以去体会这句话。

    记者:鲍尔默在两个月之前的微软技术大会介绍了动态IT的概念和愿景,那么动态IT的概念和愿景和现在介绍的微软S+S战略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李志霄:DSI比SOA的范围更广,DSI指的是动态平台之下,怎么样提高服务质量、怎么样提供安全,由建模的方式来描述IT平台,把IT平台最优化。SOA是一个服务,我们想成一个机器,机器创造的是服务,机器要随时保持最佳运转状况,DSI控制的是怎么样保持最佳运转状况,让生产出来的产品有质量保证。
记者:现在微软允许其他品牌跨平台和跨产品的整合吗?或者允许其他品牌软件放入微软的架构里面。

    Donald Ferguson:我很高兴你能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李志霄:BizTalk 就是面向易购环境的数据交换机,有三百多种适配器,一个是数据格式的转换和通信协议的转换,基于XML解决了转换的问题,再来适配器的包目前都整合在一起。这个标准叫做联邦制的机制,就是跨异构的系统,完全遵守WS Foundation的标准。

    Donald Ferguson:异构的生态系统平台里面,里面很多的工具都是模块化的,它的一些产品也是遵循的相同的标准,WS Foundation相同的标准。

    李志霄:这个标准如果一些老的系统不合标准,我们把BizTalk Server想成一个轮渡,各位如果做过轮渡的话知道车有车的通道,人有人的通道,自行车有自行车的通道,怎么样上斜坡,走你自己的特定通道上斜坡,处理完了以后到对岸再走自己的通道下去,标准平台,特定通道进入标准平台,再走特定通道下标准平台,这个概念非常非常重要。

    记者:我是中国电子报社记者,因为从IBM来到微软的,他们之前一直在讲SOA,那么您评价一下微软的SOA和他们本质上实现方法的优势,另外我们的定位有没有什么区别,微软的SOA是不是更适合新兴或者小型的企业实施。

    Donald Ferguson:我来自美国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人的特点就是不爱讲话

    李志霄:他是波士顿人,他们特别爱侃。

    Donald Ferguson:我在纽约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绰号就叫“沉默的丹”。首先我觉得要回答你这个问题有很多的内容,第一点就SOA来讲, IBM和SAP进入这个领域比微软早这个是错的,微软做的非常多,只是说的非常少,我参与过的很多 SOA的标准的制订过程,其实微软都在其中,所以微软和其它公司相比,如果不早的话,最起码也是同时进入SOA这个领域的。

    Donald Ferguson:其中有一点我们在微软做的非常好的,也是很多的IBM、SAP做的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微软系统在很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有很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向我们的伙伴提供SOA的系统,另外加上我们的S+S的战略,我们的理念可以给我们的用户一个更大的帮助。微软跟其他的SOA优势在哪里,有很多,在中小型领域的强势只是其中的一个优势。第二点从理念上来讲,我们的出发点和焦点都是不一样的,同样说SOA,比如说SAP强调是应用的打包和服务,IBM强调大型机器和关键的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应用的扩展。而我们作为微软来SOA的话,我们关注的是软件开发者,让他们来共同致力于SOA的建构。他们的SOA是他们的应用软件开始拓展,IBM是从关键的应用拓展,微软是从内部开发团队开始更好的实现SOA,所以没有说哪个更好,但是每个公司的理念是不一样的,没有对错之分。

    记者:我提个简单的问题,我想问Donald Ferguson博士一个问题,今天非常高兴看到微软发布S+S的战略,但是我听到微软在S+S这一块概念说的多,推进有点慢,相反Google在软件方面提的比较少但是推行比较快,不知道您对这个说法有什么评价。也有一种说法微软在企业软件领域服务推进的慢,是因为它是许可制的模式,是不是这个模式造成了我们迎接Web2.0浪潮的时候好象比别人慢了一点点。

    Donald Ferguson:在有一些地方,我听到我们作为微软来讲要提供一个新的技术应用速度,应该是比Google更快。我们讲的比较多是因为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其实是通过我们的合作伙伴来销售、来实施的,其实我们更多的讲我们的产品的战略、策略、路线,其实可以使合作伙伴更好地计划接下来一些具体的措施,讲的多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微软其实注重的是平台,而不是具体的一些应用,比方说微软注重的更多是整合,微软从来不会说发布一款产品或者应用,让用户自己想明白怎么用它,我们是之前整合好在一个平台当中,这样的话用户可以更好的使用。比方说我们很多的客户喜欢用Office,倒不是它的E—mail系统是最好的,或者Word是最好的,但是大家觉得我们提供一个整合的平台使用户可以比较容易的使用,这也是软件加服务的战略,我们对用户和合作伙伴其实是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平台,这样使他们能够帮他们实现应用解决方案和应用。

    记者:我的问题非常简单,微软提供S+S平台,那么李博士你们在这个平台上更看好管理应用软件还是工具类软件?

    李志霄:从微软的角度,我们重点是在提供一个最优化管理的平台,用户关心的是工具开发他最好的应用,各司其则,用户关心的是应用与工具,把管理这个无聊与繁琐的工作交给微软来做,您别关心管理,忘掉这个平台,你只用你的服务就好。举个例子来说三、四年以前,我们说到组件应用这一块,80%会谈到怎么把组件和基础设施解决起来,只有20%是用到具体业务上来,我们微软现在的SOA还有S+S战略,是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他的业务,业务分析挂帅,我在哪儿都讲业务挂帅。刚才我一再强调微软的S+S战略布局,我们叫奥斯陆计划,里面强调的精神是让开发人员,业务分析师到业务开发人员用同样的统一建模语言,这样他们之间就没有鸿沟,今天业务分析人员跟IT人员讲话是不通的,如果有一个通用的建模大家可以用同样的语言,建模看起来很简单,看起来就是方法跟线条,我们怎么样把流程统一话,原来业务人员干的是在系统挖掘服务自动化,用同样的语言来沟通,这样就降低了风险。

    记者:我看了一个网站,上面有SalesForce的一些应用,那么SalesForce在微软的“软件加服务”战略下的优势在哪里?

    Donald Ferguson:搞SOA最大的痛苦就是边界的模糊性,如果纯粹从云里面抓,企业里面的软件怎么样联动,这个就产生边界的模糊性。作为一个开发者,他如果单独谈他本人的技能这没有多大意义,过去的九个月里面我说到一种开发的语言。编程人都习惯他现在使用的工具,那强迫他使用SalesForce工具,他的生产力不一定能提高。你不能够一下子让开发人员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间,不能强迫现有开发人员硬去适应新的环境。另外一个问题你得问一下自己,和SalesForce相比较哪个最终容易实现、容易成功,比如我们使用.net在全世界已经超过上百万甚至上亿的软件开发者,他们能够共同推动WEB2.0的变化,有的关注文件、有的关注计算,他们可以开发自己的编程,那么最终我们的环境和SalesForce相比最终谁会获得成功。这两个环境您觉得哪个更强大更成熟。

    主持人:这是微软第一次全面解释“软件加服务”的战略,大家如果有问题可以反映到我们这边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几年的时间微软都在这个大的战略下面跟大家做沟通。

查看本文作者 余泳 的其他文章>>
给文章打分 5分为满分(共0人参与) 查看排行>>
频道热词:工作站  云计算  服务器  
视觉焦点
TOP10周热门无线上网卡排行榜
  • 热门
  • 新品
查看完整榜单>>